劉尚勇:書畫作品價值的決定因素 | ||
2014.06.25 關鍵字:劉尚勇:書畫作品價值的決定因素 | ||
藝術品市場里潮起潮落,最牽動人神經的,莫過于價格了。什么因素決定了藝術品的價格?其價格又是依據什么標準來制定的呢?其實,書畫作品最基本的價值是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內涵,包括藝術價值、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,并由其所體現的藝術傳承、歷史變遷和審美體驗。這是藝術的本體價值,它是通過對藝術創作的研習、對自然美的發現、對藝術理念的鉆研、對傳統文化的汲取以及對表達語言的探索、對相關技藝的磨練而創造出來的。但是,書畫作品往往還具有多種附加值,由于它是特殊的、非標準化的商品,所以很難用經濟學原理上的“勞動價值論”來衡量其價格,更由于書畫價值主要體現在虛幻的精神層面,而非材質的物質層面,因此也很難用成本加利潤的方式來簡單加以判定。 學術和傳播助推藝術品升值 我在工作時經常會遇到書畫名家前來咨詢,希望能給自己的作品定價。分析起來,畫家定價大致依據兩點:一是自我評價,因為書畫創作多為個體勞動,只有自己最了解投入的勞動量;二是比價類推,如同行、同事及同類水準作品在市場中的價格,但這一點往往使藝術家備受打擊,因為在現實中很難實現“同工同酬”,以至很多人要么堅決不賣畫,不與市場打交道,要么緊盯目標畫家的畫價,不肯降低,以免傷害自尊。 我見過很多畫家,一張口就是“我的畫某某萬一平尺”,他的參照對象可能正是他的同學,更或者是他的學生。有很多畫家很納悶:為什么我的畫還賣不過我學生?也有畫家很生氣,某某的畫那么惡俗,怎么還有人買單?更有藏家們不解:某些畫家的畫“批量復制”,怎么還那么受歡迎?這些疑問,同樣也是很多市場從業人員和收藏投資者不能理解的問題。不能理解的關鍵,是我們始終糾結于藝術的本體價值,而忽視了更為重要的“傳播價值”。當下,在世畫家的作品已日益成為一種與藝術審美本身無關的財富籌碼,誰能積極配合市場、為市場提供優質服務,誰的作品就會成為市場中受人熱捧的“硬通貨”,隨著市場占有面的擴充,價格的提升空間也就越大。 但是,價格的提升既不是想當然為之,也不是一蹴而就。就像目前書畫價格已經很高的史國良、何家英等,他們很早就進入市場,當時也是從很低的價格一步步往上走,經歷了播種、成長和扎根的過程。同時,他們也配合著市場進行宣傳推介,并以足夠的量來維護市場的周轉。更為突出的一點是,他們很清楚如何服務于市場。所以,如果藝術家沒有散落于市場各處的便宜籌碼,一張口就是“某某萬一平尺”,那無疑是空中樓閣。老師的畫賣不過學生,誠然有市場認識偏差的原因,但如果你拒絕服務于市場,那市場自然也不會去理會你。至于“批量復制”,那應看作是精力旺盛、能力超強的藝術家滿足市場的需求罷了。當然,如果看到當代畫家的作品比已故大師齊白石還賣得高,也不必驚詫和懷疑,在某一瞬間所出現的奇特現象,終究是有它一定原因,但這畢竟是特殊情況,不代表市場的整體走向。 創作、活動、交易共同作用 已故畫家的市場是一個總量恒定的市場,籌碼鎖定性好,價值認定清晰,從投資收益的角度來說,與整個宏觀經濟環境變化有很大關系,與文化藝術領域的政策、制度的制定與落實有關,同時也與作品本身的內在屬性有關。總體而言,已故畫家的市場體現出“物以稀為貴”的原則。在世畫家的市場則是一個“以流通量為王”的市場,其存量不定,籌碼鎖定性低,價值認定模糊,受到學術價值、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的主導,形成不對稱的三角形支撐面。在世畫家市場是一個常被詬病的市場,在體制、學術和市場的不同語境中,被理解為不同程度的“價格的扭曲”。因此,與相對穩定的已故畫家市場相比,在世畫家市場是一個波瀾起伏、變數不定的市場。 有很多畫家很苦惱,究竟是一門心思畫畫好,還是全力做市場好?其實,這兩者并不矛盾,關鍵是如何有效進行時間管理。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,只有團隊合作才是制勝的法寶。因此,藝術家首先要有一個懂得市場運作的經紀人,由他來幫忙打點市場,他的職業性和專業性會比藝術家自己接觸市場強得多,如此也能為藝術家節約出時間成本。其次,專業的策劃團隊也是必不可少。策劃團隊是市場營銷的重要力量,他們調查市場,整合資源,創新思維,通過精心安排的宣傳和推廣手段,對藝術家、藝術作品或藝術事件進行策劃報道,其目的就是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。再次,藝術家需要對自身進行有效的時間管理。一方面需要創作,為市場提供足夠的作品;另一方面,也需要參加各種活動,以提升自己的身份地位,這二者都對作品的市場價值認定有著重要作用,皆不可隨意偏廢。 因此,繪畫創作、社會活動和市場交易是在傳播條件下的三個不可分割的面,藝術家與藝術作品的成功,是市場對上述綜合實力的檢驗。 價值評判機制的三把尺子 對于消費者而言,很多人可能看不懂在世畫家作品的市場,不理解那些看似“批量生產”、很難用“美感”來評判的作品為何會連連成交,且價格不斷攀升。于是,他們便采取了戒備心理,認為這些價格是“扭曲”的,是與藝術價值背道而馳的,是不能長久的。誠然,從表象來看,在世畫家作品的市場表現似乎毫無章法可言。不過,在前文的分析中,我們漸漸明晰了在世畫家作品價值實現的不同途徑。從價值實現的不同背景來看,在世畫家作品的價值評判機制有三種:學術價值、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。 所謂學術價值,是藝術家在學術領域的影響力和藝術理念傳播力所賦予的價值;所謂社會價值,是藝術家在社會管理體制內的身份、職務和地位等賦予藝術品的符號價值;而市場價值,則是在藝術品市場交易過程中,藝術家服務于市場并滿足市場需求而產生的價值。這三者相互依存,又相互獨立,共同支撐了畫家作品的最終價值。但從價值實現的市場表現來看,作為價值支撐的這三面又是不對稱的。站在社會價值立場上的人,習慣于放大社會的價值;同樣,站在學術價值立場的人,習慣于放大學術的價值。正是站在了不同的價值立場上,在不同的語境中,才看到了“扭曲的價格”。 因此,對于在世畫家作品的價格表現,需要在市場條件下,在相關背景中去分析和考量,時時揣著這“三把尺子”,合理度量,對于藝術品市場、對于收藏者,都是一件好事。
|
||
--來源:美術網 |
|